首頁>>
視障新知>>詳細內容(目前所在位置)
視障新知
高樓風雨感斯人
賴英照
撰文時間:1998/3/13
陳五福醫師是我同鄉長輩,比我年長二十八歲。我十二歲到宜蘭讀初中的時候,五福醫師已經是譽滿杏林的名醫了。那時候,偶爾和同學結伴到羅東逛街,同學總會指著五福眼科醫院,告訴我一些從父母長輩聽來的故事。那些故事,有五福醫師早年艱辛奮鬥的成長過程,有行醫之後長期免費為窮人醫病並且熱心濟助老弱孤獨的事跡。從小生長在清寒家庭的我,聽到那些故事,格外覺得動人。
長大以後,漸漸知道五福醫師更多的故事。一九四六年(那一年我出生),五福醫師二十八歲,毅然辭卻台大眼科醫師的工作,回鄉開設「五福診所」,開始他一生濟世救人的事業;也是那一年,五福醫師與三峽陳眼科醫師的千金陳連年女士結婚。一九五九年,五福醫師在夫人全心支持下獨資創辦「慕光盲人習藝所」,造福最需要照顧的盲胞,也是那一年,五福醫師開始與史懷哲通信,靈犀相通,理念相契,使他更堅定畢生奉獻社會公益的決心。今天,我們以「台灣史懷哲」來懷念五福醫師,良有以也。
但我與五福醫師一直緣慳一面。第一次與他見面,已是五福醫師的垂暮之年了。那是一九九四年的端午佳節,我回宜蘭參加冬山河的慶祝活動。那一天,冬山河晴川歷歷,游人如織,人群中看到心儀已久的五福醫師,我趨前向他致意。老醫師溫良儒雅,豔陽下清瞿的臉上綻滿笑容,由於人多,我們的寒暄十分簡短。
三天後,我回到中興新村財政廳的辦公室,桌上赫然看到五福醫師寄來的一本書和一封信。書是曹永祥的「噶瑪蘭的獨光--陳五福醫師傳」;信是五福醫師的親筆信:「敬愛的賴英照財政廳長;昨天由鄉親吾兄先向弟打招呼自覺想不到的光榮。愛鄉的心意大家都一樣,還是在政界活動帶來的效果該是更大。順便奉上這本書,當中有些稿些是以鉤起部分,請吾兄如獲過目至為感謝。謝謝。羅東陳五福上,一九九四年六月十四日。」信上所說「當中有些稿是鉤起部分...」指的是書上附錄所收集的五福醫師的大作,他特別挑選了八篇用紅筆鉤起來,並且用黃色自黏性便條紙浮貼,貼法工整細膩,顯見五福醫師的細心。今天重看這本書,重讀這封信,心中百感交集。「愛鄉的心意大家都一樣」,五福醫師選擇的,卻是一條艱辛感人的路。
我不是十分清楚他當年為什麼放棄台大眼科醫師的優厚待遇,毅然回鄉開診所為窮人免費醫病?我也不是十分清楚他當年為什麼發願把行醫所得用來創辦「慕光」,照顧無助的盲胞?
他原來可以過得更優渥、更優遊、更賞心悅目的。但是他選擇走入人群,把自己的溫熱傳給被家庭、被社會冷落的一群。什麼原因呢?大概是這種愛鄉的關懷吧。
這種關懷,付諸行動,而且不求回報。老醫師終其一生從來沒有把他行醫行善的聲望,轉化為個人的政治資產來追逐私利。他默默的做社會的義工,一做就是半個多世紀。
我想起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八章的名句:「慈故能勇,儉故能廣,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」是的,人心中有真正的慈愛,才能真正的勇敢;多付出奉獻,少要求回報,才能廣結善緣;懂得謙卑不爭,才能領袖群倫。老子講這些話已經二千多年了,今日讀來,彷彿就是五福醫師一生的寫照。(作者為台灣省副省長)